• 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
  • 电话:159116031100
  • 传真:027-68834628
  • 邮箱:mmheng@foxmail.com
  • 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- 港台电影
  • 香港电影史线电影工业日趋成熟国语电影先声夺人
  •   其实有声电影刚诞生的时候,在好莱坞过得并不顺利,甚至了很多电影人的集体抵制,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卓别林也曾参与到这场抵制活动之中。

      香港这边却完全不同,很多电影人都对这个新鲜事物跃跃欲试,或许这也就是香港电影从那个弹丸之地发展到“东方好莱坞”的主要原因了。

      黎北海依旧是这次新鲜事物尝试人群的,造化弄人,黎北海从事电影以来,也不是没有好作品,但是每当他打开局面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,就会有一场经济危机找上他,阻拦他的脚步。黎北海这一次的中华制造声默影片有限公司也没能再接再厉,而是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,1934年摄制完成影片《薄幸》之后黎北海退出影坛,这一次成了最后的绝唱。

      因为电影而辉煌,又因为电影而落魄,黎北海这个香港电影的者,却成了香港第一个因为电影而倾家荡产之人,实在令人唏嘘,从此香港电影的江湖再没有黎北海的身影。

     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因为黎北海等一辈的退出而停下他的脚步,这时,已经有更多的人发现到香港这边电影市场的潜质,正一个个跃跃欲试。

      拍摄了《歌侣情潮》的联华内部发生一些发展上的分歧,1935年,罗明佑放弃与赵书燊以及关文清合作投资“海外联华”,二人思虑之下,决定离开美国,以大观影片公司的名义到香港发展,开始正式涉足香港电影的这片战场。

      同时,刚刚拍摄了《白金龙》的邵醉翁,因为在上海了“六合围剿”,疲于应对,最终选择以天一的名义赴港,更名为“南洋”开始了与赵树燊的大观影片公司展开竞争,之后纵横香港电影江湖几十余载的邵氏兄弟,已经迈出了第一步,这时候或许谁也想不到,他们会是电影最后的宠儿。

      时代或许觉得双雄对抗还不够精彩,这时候电影技术专家竺清贤杀入战场,创办了南粤影片公司,一时之间,三足鼎立,好不精彩。

      在这样的竞争之下,各类电影产业迅速发展,电影院线开发,市场的拓展都日趋成熟,创作类型也逐渐丰富,许多粤剧名伶都从舞台走进了荧幕。

      在这个时期,许多电影人纷纷成立自己的公司,虽然不比三大公司的家大业大,但是在在不断通过租用场地、租用设备完成拍摄的过程中,促进了制片人的第一个活跃期。

      对电影史稍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应该知道,在那个年代内地流行的多为《小城之春》、《长恨天》、《渔光曲》等这类作品,这种类型的影片并不适合生活节奏更快的港岛,疲惫的工作之后,很少有人可以有坐下来欣赏高深的艺术创作,所以娱乐性成为了当时创作的主流。

      这其中爱情和喜剧两种类型尤为火热,相继推出了《夕阳》、《残歌》等相对悲剧的爱情作品,以及根据知名粤剧改编的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喜剧这片借着《傻仔洞房》的成功出品了同是傻佬系列的《傻佬祝寿》,以及“天一港厂”制作的《佬游埠》,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喜剧作品要更为丰富,故事面更广,除了上述的几个代表作之外,还有多部从漫画、民间故事、名家名著脱胎而来的喜剧作品。

      当时的香港电影类型杂多,也有许多神怪武侠片风行当地,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不少专业电影人南下避战,为香港带去大量的资金和技术,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,新成立的“戏剧电影研究社”和“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”针对粤语片未有改善的情况做出了宣言,指其“非缥缈之妖怪,即无聊的民间故事,,粗制滥造”。

      抗日战争爆发后,香港先后涌现出多部以抗战为主旨的爱国电影,洪晃的照片如关文清创作的《生命线》,同时香港的电影工作者更是集体创作了《最后关头》,表达他们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。

      1941年,日军攻陷香港,一度想要控制香港电影人为其创作,香港电影人团结一致,为日军创作,香港电影也进入了第二个停滞期。

      1945年9月,抗战胜利,由于战争时期多数电影人已经出走,所以一直到第二年,香港电影才再现之前的繁荣景象。

      这次创作复苏,赶上方言影片的拍摄,以及当时大规模的内地影人南下发展,国语片从生产到受众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

      而曾经开创第一次辉煌的三大公司都因为各种原因,没能及时跟上这个复苏期,国语片的市场主要由大中华影业、永华影业以及长城影业占据。

      百废待兴,第二次停滞之后的复苏,国语片先声夺人,成为了市场的主流,曾经的三大公司潜伏发展,为了下一个黄金时期的到来积蓄着力量,而邵氏兄弟,第一个实力对手,也即将在这片电影的江湖中,大展。